林则银:做百姓的贴心人与群众实现更多“双向奔赴”

来源:最给力的老牌国际利来    发布时间:2025-02-09 05:21:55

  她是社区百姓的贴心人,她是社区老人的“好闺女”,她就是北辰区瑞景街道宝翠花都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林则银。一位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的布依族农家女,从“山妹子”到“社区管家”,林则银已扎根社区服务17个年头,她用心用情谱写着为民服务的温暖篇章。

  1月16日,《榜样9》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晚间首播,来自天津的林则银站在央视的舞台上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天津基层工作者的风采。近日,记者来到宝翠花都社区,记录下了这位社区书记的“治理经”。

  “咱们社区里的老人多,菜品一定要软一些,适合老人咀嚼。这些菜品要少盐少油,这样更适合老人身体健康......”冬日的清晨,天微微亮,林则银早早地来到“听景百味”宝翠花都社区食堂,轻声地叮嘱着食堂负责人王鹏。

  新年伊始,社区食堂提升改造完成。看着这里宽敞明亮的餐厅、摆放整齐的桌椅;身着洁白工作服的厨师们在炉灶前忙碌地制作着美味的早点,林则银欣慰地笑了。

  “听景百味”宝翠花都社区食堂建于2020年,随着社区老年人就餐需求的逐步的提升,社区食堂以往的经营模式已不能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

  居民有心声,社区有回声。为了可以做好社区食堂的改造升级,林则银忙前忙后。“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广泛征求意见,虚心听取建议。社区收集整理后再将意见汇总给社区食堂的负责人,经过几轮讨论终于确定整改方案。”林则银和记者说。

  动工期间,林则银每天都要到这里看一看,转一转,盯着施工队,指挥细节和方向。经过三个月的提升改造,社区食堂“焕新”亮相,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和支持。

  “现在的社区食堂环境整洁,菜品丰富,一日三餐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决。菜的味道也不错,价格实惠,很符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社区居民高四米吃着美味的早餐告诉记者,社区食堂改造升级后,他成了这里的常客。

  社区食堂是居民家门口的便民场所,也是关系居民生活的民生实事。“提升改造后的食堂,我们更名为听景百味,就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的不同的口味,更好的服务社区的居民,让居民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林则银说。

  走进宝翠花都社区,过往的居民不时地跟林则银打着招呼,聊着家长里短,说着大事小情。

  宝翠花都社区位于北辰区瑞景街道,辖区内有28栋楼63个楼门,社区里1009户,3050位居民,都是她服务的对象;30位独居老人和290位空巢老人是她的亲人。居民们都亲切地称呼她“小林子”,老人们都亲切地叫她“女儿”。

  记者跟着林则银的脚步,来到18号楼跟23号楼中间的小广场,实施工程人员正在给小广场的路面来修补。“小广场的地面是大理石板路面,时间久了,许多地方出现了松动,容易绊脚,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林则银蹲下身子认真地查看着路面修补进度。

  由于公共资金有限,为了能尽快修好路面,让居民过上平安的春节,林则银召集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和党员代表等前前后后召开了多次会议,经过多方努力协调,终于确定了维修方案。

  “快到春节了,修理工人不好找,再加上天气渐冷,也给施工带来非常大的困难,怎么办呢?”林则银犯了愁。就在她不知所措之时,一位居民“闯”进了林则银的脑海社区老党员任德旺。

  善于沟通的林则银立即上门请教。“天气太冷,不易修补大理石路面,我们大家可以把大理石路面拆下来然后铺上水泥,这样既结实又能尽快使用。等天气暖和了,我们大家可以在此基础上建个健身广场,一举两得。”任德旺主动担负起整修小广场路面的任务。找工人、定方案......任德旺忙碌了起来。

  在宝翠花都社区,像任德旺这样的热心群众不在少数。“他们工作经验和阅历都很丰富,遇到棘手的问题,我就上门向他们请教。”林则银说,作为社区书记,要学会借力、借资源,倾听群众心声,用群众智慧解决群众问题。

  群众身边的“小事”是社区治理“大事”。“群众就是我们的源,我们的根。对待社区居民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及时、随时、尽早、尽力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将办好事办实事做到了居民的“心坎上”,林则银推出“五常五送”工作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

  “五常五送”,即常敲空巢老人门,嘘寒问暖送贴心;常串困难家庭门,排忧解难送爱心;常叩重点人群门,沟通疏导送舒心;常守居民小区门,查防管控送安心;常开休闲文明门,和谐追梦送欢心。简单的五句话背后,都饱含着林则银对社区居民的深深关爱和责任。

  “五常五送在实践中逐渐完备与提升,我们也以此为契机,拉近了和居民们的距离。”如今,“五常五送”形成了标准化、制度化和常态化流程,增加了进门“三问”、开门“三检”、出门“三清”的服务内容。

  “五常五送”的工作法也带动宝翠花都社区形成了“崇德向善 奉献担当 诚信友善 创新活力”的社区精神,更涌现出550位“社区小名人”、挖掘出几百条“社区小家训”。相亲相爱的氛围,让社区即使在冬日也始终暖洋洋。

  80多岁的社区独居老人李彬奶奶一直亲切地称呼林则银“女儿”。现在有了科学技术手段,社区为老人安装了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掌握他们的生活状况。“上次身体不舒服,我通过智能设备联系到了社区,女儿第一时间就赶了过来,照顾我。”说起过往,李奶奶激动地握紧林则银的双手。

  一系列的暖心事,并不是李奶奶的专属服务,而是社区所有重点人群共同享有的福利。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一张“七彩民情图”颇引人注意。小区里28栋楼变成了28张被标注了7个颜色的民情图。图中用“七色”颜色标出着重关注家庭,社区通过及时精准“画像”,动态掌握“七色”名单,关注居民家庭情况变化,发现和排除隐患风险,每月核实更新一次。

  现在,七彩民情图也衍生出了一套“七色工作法”,网格员们会针对不一样颜色的居民家庭,量体裁衣,搭配不同的服务模式,林则银说:“不只是自己网格的居民,我们的社区工作者,要大体了解全社区需要格外帮助的家庭情况。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我们要把居民冷暖绘在图上、记在心上、做在实处。”

  畅想着未来,林则银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脸上露出的笑容里有坚定。“我们要用心用情用力用智多干让老百姓满意的好事实事,把人心焐热,让我们和群众之间实现更多双向奔赴,让社区居民群众都生活在幸福里!”林则银说道。(津云新闻记者 马立杰)